75年前的今天
南京解放!
今天上午9时
庆祝渡江战役胜利
暨南京解放75周年升国旗仪式
在渡江胜利纪念馆举行
各界代表在广场上整齐列队、静静肃立
上午9时,
升国旗仪式正式开始。
国旗护卫队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护送国旗至升旗台,
擎旗手迎风振臂,
有力地将国旗向空中展开。
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响起,
全体成员向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肃立致敬,
齐唱国歌。
青年学生代表满含深情地朗诵《渡江战歌》。
朗诵结束后,
全体人员共同唱响《歌唱祖国》,
铿锵有力的旋律、激昂嘹亮的歌声在广场上空久久回荡。
75年前
一艘艘小船让百万雄师横渡长江
为南京城掀开了崭新篇章
75年后
小船化作渡江胜利纪念馆门前
伟岸群雕中的一座座“红帆”
将生生不息的红色精神根植于人们心中
渡江胜利纪念馆广场上
矗立着6组49颗红色五星组成的群雕
雕塑最高49.423米
代表着1949年4月23日
南京正牢记“走在前、做示范”的光荣使命,
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
书写虎踞龙盘今胜昔的新篇章。
十三桥隧通南北,长江天堑变通途。
如今的南京是江苏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
江上舟船繁忙,
江岸绿意盎然,
人文胜迹与自然景观如繁星点缀其间。
长江南岸、秦淮河畔。
1865创意产业园曾是时任两江总督李鸿章创建的金陵机器制造局,
开创了我国近代工业和兵器工业发展的先河。
百年埠头、阅尽千帆。
新筑的复古主楼、单程10分钟的摆渡,
始建于1925年的中山码头是今天南京慢生活的点睛之笔。
一条长江路,半部金陵史。
今天的人们沿着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南京“总统府”景区、江苏省美术馆等一路走来,
1800米的长江路跨越1800年。
只有将南京解放的75年的历程放在历史坐标中,
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
方能看清我们从哪里出发,
到达何处,
又去向何方。
近日,
一本《战斗在敌人的心脏——解放战争时期南京户籍档案(一)》的新书正式出版。
党史工作者从154万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南京户籍卡中查找出842名中共地下党员,
还原出深入11个系统的“暗战”细节。
“国民党看似大权在握、人数众多,却坐在人民的头上。
共产党虽然只有2000多人,
但他们是工人、学生、教师、记者、警员、店员、职员等,
每一个都从群众中来、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也就拥有了巨大的力量。”
南京市委党史办主任徐春说。
1922年,南京地区第一个共产党地方组织——浦镇党小组,诞生在江北浦口的浦镇机厂。
新中国成立后的两年间,
浦镇车辆厂共修蒸汽机车287台、客车291辆、货车608辆,
有力支援了全国解放和抗美援朝;
1958年起,我国第一辆铁路客车——YZ21型硬座车从这里驶出;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浦镇造”列车驶向了全球。
在南京400多家市级文保单位中,南京长江大桥是“最年轻”的。
这座1968年建成通车的大桥被称作“争气桥”,
不仅因为它是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
更因其见证了那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
如今,连通长江两岸的大桥、隧道已经多达13条。
4月3日下午,
随着最后一节钢箱梁精准就位,
龙潭长江大桥主桥顺利合龙,
未来从南京龙潭开车到达扬州仪征只需要5分钟。
南京在75年的改革与建设历程中,
已经用行动与成果作出回答。
南京有50多所高校,
包括1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
在宁两院院士90多人,
每10万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3.52万人,
均位居全国前列。
英国《自然》最新公布的全球科研城市中,
南京跃升至第6位,
在国内仅次于北京、上海。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
人才曾是南京解放、建设时期的有生力量,
如今更是面向未来发展的丰沛内劲。
锚定科技自主自立,矢志创新求突破。
紫金山实验室千余名员工中,
两院院士、国家级人才工程专家、省部级高端人才就有60多人,
已创下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多项“全球第一”;
南瑞集团拥有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特高压、柔性交直流输电、大电网安全稳定、继电保护等核心技术国际领先……
聚焦强链补链延链,厚植新质生产力。
老产业新起来,钢铁、石化、汽车、电子四大支柱产业加快深度转型;
新产业强起来,
两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瞄准更高目标,
计划2024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8500亿元,
新型电力(智能电网)产业实现业务收入4200亿元;
抢占未来产业,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等6个新赛道发力。
创新攀高,开放蓄势。
走进南京港龙潭集装箱码头,装满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的集装箱整齐码放在专用堆场,等待出口。
全球各地货主在此选择“公铁水”最优联运方式,尽享立体开放之利。
激活全域,聚合全球。
位于江北新区的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
“保税+分类监管”让物料通关效率提升60%,
“保税+全链数字监管”让货物通关时间压缩84.59%,
企业设立半天能成、人才落户容缺受理、项目建设拿地即开工……
这里累计形成近200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63项在全国推广。
虎踞龙盘,山水相依。
1921年,中国水泥厂选址南京并把采石场设在江宁汤山,
工业文明的新光初次点亮古老的“石头城”。
如今,
水泥厂变身美丽园林,
废弃矿坑再现江南盛景,
园博园内一座高达数十米的“南京时”引人驻足。
75年
对于一个人,可能是一生
对于一座城,只是一瞬
对于一个国家,正值风华
今日南京正以海纳百川的气度
向世界展现自己文化底蕴
与时代潮流兼备的宏阔气象
图片来源 | 南京城市摄影队 林琨 朱琛 方飞
编辑 | 刘蓓
校对 | 巢宸舒
责编 | 钱奕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