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曾打造台北101大楼超高速电梯,净利连续9年成长的电梯类股资优生——崇友实业,总经理游本立在法说会上宣布,撤出中国大陆这个全球最大电梯市场,回头深耕台湾,并布局新南向商机。
崇友总座游本立站在自家电梯中指出,新年度将招募超过百位有证照的专业人才,扩编维修团队抢换梯商机。(摄影者.程思迪)
崇友撤守已经营23年的中国大陆市场,引发同业关注。「拼好几个东南亚国家,都凑不出一个中国大陆市场(的营收),没人敢放弃,」电梯行业龙头、永大中国总经理许作名,直言崇友的决策风险很大。
事实上,崇友董事长唐伯龙,3年前回国接班后就已下达撤出中国大陆指令。尽管营收难与一路拚市占率的对手永大相比,但摊开财报的获利数字,双方却在过去3年内猪羊变色,永大每股盈余从4.5元跌到2.7元,崇友则是从近2.5元爬上4.4元,今年在机场捷运大单入帐下,有望交出3.9元的好成绩。
第一课:市场大≠能赚钱
红海市场,客制核心无路用
这家44岁的老电梯厂,为何敢与同业逆向而行?又是如何重新定义主战场,找到新获利动能?答案是西进的上海崇友,连赔11年,且合计赔掉近7成股本过程中,摸索出来的失败学教训。
同业指出,崇友能跻身台湾前3大电梯厂,核心能力是拥有近百位的设计研发团队,能针对客户提出客制化的產品规画与施工服务。一座要价3百万元的高速电梯,单价虽比一般电梯贵1倍,却能靠技术力吸引饭店、商办等死忠客户。且一条龙生产的客製化产品规格特殊,同业相对不容易接手维修。它长年维持自家產品八成以上的保养维修率,维修收入占年营收约4成,高于对手永大近3成的占比,是一大获利来源。
但到了中国大陆,面对大型建案追求低价量产化的电梯,崇友被迫进入红海市场,客制化能耐英雄无用武之地。擅长的维修服务也因当地电梯维修公司被物业管理公司更换转单,自家产品保修率始终不到3成。10多年来仍无法找到获利方程式,经营团队才认知到,市场大不等于人人都有钱赚。比起市场规模,更重要的是挑对自己擅长的战场,因此决定聚焦台湾市场,并让上海崇友,转型为从中国出口零组件的贸易商,断尾止住亏损。
第二课:老市场≠没商机
推云端监控,抢全台换梯潮
但众所皆知,台湾是需求放缓的成熟市场,永大电机、台湾三菱电梯与崇友实业,3大厂家加总市占率更超过7成。市场秩序已定,因此崇友这回锁定的,是全台累计过6万座的旧电梯更新商机。
游本立指出,台湾电梯需求大幅成长的高峰期约是在1990年代初期,现在全台约20万座电梯当中,估计逾3成是超过20年,有更新需求的旧电梯,且未来每年成长率约10%。崇友今年这类案源就超过4百座,其中9成是自家旧客户,另一成则是来自他牌换购,带动新梯销售。
崇友打破「电梯谁卖、生意就归谁」定律,跨品牌抢单的秘密武器,是藏在杨梅厂展示厅内的物联网云端监控电梯系统。
走进这个展示厅,整个空间如同战情室,全台3万4千多座由崇友维修的电梯,全清楚标示在萤幕中的地图上,透过红、黄、绿三种灯号,便能一目了然哪些电梯是维修中、已通报维修或安全运转中,新产品埋入上百颗监测器集数据,还有维修预警、钢索耗损、温度监控等新功能。
同业指出,这类具线上检修功能的电梯,早年投入的业者虽众多,但多数都没走完最后一里路,就因台湾法规未开放,无法节省维修人力而放弃。但崇友不同,认定这可提升维修人员工作效率与电梯安全性、舒适度,每年投入上百万元持续优化,成为市场上,少数有成熟商品推出的电梯厂。
第三课:市场不对勇敢杀出
中国大陆价格年砍一成,太伤本
3年前,被唐伯龙派往中国大陆解决亏损问题的游本立则直言,西进亏损学到最大的教训是:「经营者面对错误,必须具备改变的勇气!」
他说,3年前,中国大陆电梯市场总需求,1年约60万座,但进入中国大陆的全球电梯业者却疯狂扩厂,导致年产量比市场需求多出2成,造成中国电梯恶性竞争,价格几乎年年都有约10%降幅。但所有崇友员工都知道,要是从大陆撤退,等同代表唐家决策错误,更让数10年的西进投资将化为乌有。在公司内部是没人敢碰触的敏感话题,很怕提了会被老板打,但游本立还是站在专业经理人的角度,大胆向董事会提案放弃大陆市场。
没想到,这反而打破僵局,唐伯龙毫不在意面子问题,还提出加强开发饭店与商办等高端建筑客户,发展高单价的高速梯新产品线等,支持经理人主导的转型策略,是从西进泥淖中抽身的幕后关键决策。
因为西进的丰富失败教训,不只让崇友看清自己能耐,经营体质更是脱胎换骨,也为下一步转战新南向,蓄足再出发的新能量。
来源:商业周刊,作者:林洧楨